近日,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美國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NNL)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持續化學反應,在加入海藻后很快就能產出有用的原油。猶他州一家生物燃料公司(GenifuelCorp.)已獲該技術許可,正在用該技術建實驗工廠。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最近出版的《藻類研究》雜志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復制’了自然界用百萬年把水藻轉化為原油的過程,而我們轉化得更多、更快。”PNNL小組研究負責人道格拉斯·埃利奧特說。研究小組保持了水藻高效能優勢,并結合多種方法來降低成本。他們把幾個化學步驟合并到一個可持續反應中,簡化了從水藻到原油的生產過程。用濕水藻代替干水藻參加反應,而當前大部分工藝都要求把水藻曬干。新工藝用的是含水量達80%—90%的藻漿。
在新工藝中,像泥漿似的濕水藻被泵入化學反應器的前端。系統開始運行后,不到一小時就能向外流出原油、水和含磷副產品。再通過傳統工藝提純,就可以把“原藻油”轉變成航空燃料、汽油或柴油。在實驗中,通常超過50%的水藻中的碳轉化為原油能量,有時可高達70%;廢水經過處理,能產出可燃氣體和鉀、氮氣等物質。可燃氣體可以燃燒發電,或凈化后制造壓縮天然氣作汽車燃料;氮磷鉀等可作養料種植更多水藻。“這不僅大大降低成本,而且能從水中提取有用氣體,用剩下的水來種藻,進一步降低成本。”埃利奧特說。
他們還取消了溶劑處理步驟,把全部水藻加入高溫高壓的水中分離物質,結合一種水熱液化與催化水熱氣化反應,把大部分生物質轉化為液體和氣體燃料。埃利奧特指出,要建造這種高壓系統并非易事,造價較高,這是該技術的一個缺點,但后期節約的成本會超過前期投資。
其他團體也有研究用濕水藻的,但一次只能生產一批,而新反應系統能持續運行。在實驗室,反應器每小時能處理約1.5升藻漿。這雖然不多,但這種持續系統更接近大規模商業化生產。Genifuel公司總裁詹姆斯·奧伊勒也表示:“造出成本能和石油燃料競爭的生物燃料是一個很大挑戰,我們朝著正確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中國廚房設備網】發表的文章內容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