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日本百年企業東芝集團來說,剛結束的這一年著實不好過。2017年12月26日,東芝集團旗下的東芝通信基建系統公司被曝光在過去4年間長期存在財務造假行為。這對東芝來說無疑雪上加霜。因為就在2017年11月,為填補資金漏洞,東芝不僅轉讓了旗下子公司東芝視頻解決方案株式會社95%的股權,還計劃出售美國西屋電氣相關資產,通過發行新股的方式籌集6000億日元資金。
不僅僅是錯誤押注核電業務的東芝,近年來,夏普、松下、索尼、日立等日本電子老牌巨頭紛紛被財務危機逼得變賣資產斷臂求生。近期的數據造假事件又為日本企業的國際信譽蒙上了陰影。
東芝斷臂求生
東芝出售電視業務的交易額暫定為129億日元,但這似乎只是杯水車薪。東芝財報顯示,其2016財年(截至2017年3月31日)凈虧損高達9657億日元,創下日本制造企業史上最大全年虧損紀錄,這已是東芝連續第三年虧損。東芝還考慮出售西屋電氣這個拖累了東芝數年的巨大包袱,正是后者的破產加速將東芝推向了如此境地。
對此,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劉云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在市場發揮主導作用的經濟體中,資本對企業,特別是決策方面的影響很大,資本和股權結構決定了企業的重組和戰略發展等。
“從資本方角度來看,東芝出售業務是有助于提升其資本回報率、改善股市價格的。一方面,能夠剝離不良資產;另一方面,出售較好資產也是提高利潤率的一個很好的手段。”劉云認為,東芝等日企的“斷臂”之舉符合直接金融的特征,市場也發揮了自我調控的功能。2016年日本軟銀集團作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出售阿里部分股份,同樣是為了提升利潤率,滿足企業需達到一定盈利的需求。
“通過切割和重組資產來解決問題是國際企業通行的慣有方式,從這個角度看,日本企業出售業務是很正常的。”劉云說。
東芝計劃出售核電子公司美國西屋電氣相關資產,并試圖通過向第三方分配發行新股的方式更快地獲得融資,發行總額約為6000億日元。東芝方面希望在2018年3月末解決7500億日元的債務問題。
劉云指出,從東芝出售的業務可以看出,其與西部數據達成協議后可以向貝恩公司出售存儲業務。加上其他出售的部分資產,以及新增的6000億日元的股份,東芝的整體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都會有很大的改善。“如果此后東芝能夠調整戰略布局,發揮優勢,重塑品牌形象,那么斷臂對東芝來說是很好的一步棋。”劉云說。
欲做“隱形巨頭”
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業務、鴻海收購夏普、聯想收購NEC個人電腦業務,飽受財務壓力的日本家電制造業似乎風光已盡。
但劉云并不這樣看。他指出:“家電產業對于日本企業來說已屬于中低端產業,放棄掉能夠更集中精力研發高精尖技術。”在湯森路透發布的全球企業創新排名中,前百位企業中日企占了40家,超過美國居首位。在新興技術領域,麥肯錫發布的未來十二大新興技術中,日本正全力投入研發,并且九成日企已經躋身世界前列,特別是新材料、能源存儲、機器人、資源再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
這方面的例子有:索尼早在2011年就收購了美國醫療診斷設備研發公司,利用在數字家電領域培育起來的獨有技術開拓醫療市場。此外,索尼在銀行、保險等金融業的盈利能力已超過半導體、相機等傳統強項。日立則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金融解決方案、發電和發電控制系統、工業設備、鐵路系統、半導體生產設備、臨床檢測裝置、健康護理、高性能材料、建筑機械等領域全面開花。
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收縮戰線,淡化“家電”標簽,并向持有高端技術的“隱形巨頭”發展。比如京瓷,其生產的熱敏電阻內置晶體、晶振、圖像傳感器用陶瓷封裝等手機零部件的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
瑞穗綜合研究所市場調查部部長長谷川克之指出,日本傳統制造業太成功了,導致為了保護這種成功,本來應當發展新的產業時,卻去保護了那些舊產業,為之付出了很高的機會成本。對于日本來說,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就是促進產業多樣性,加快發展服務業和信息技術產業。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