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廚房設備網】 隨著我國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拉閘限電”式行政減排的空間日益縮小,節能減排更多應依靠碳交易等市場化手段。然而,由于碳交易的特殊性,碳市場的全面建立將是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經濟存在結構性“頑疾”,包括“重制造業,輕服務業”的供給結構失衡;“重投資、出口,輕消費”的需求結構失衡;“重資源、輕技術”的生產要素結構失衡,使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十一五”期間,中國的減排主要通過政策、法律手段來執行,雖然執行力度很強,但綜合成本較高,不少地區甚至通過“拉閘限電”等行政強制手段來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另一方面,作為全球第一排放大國,我國的碳排放問題還面臨著很大的國際壓力。歐盟宣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歐盟境內機場起飛或降落的航班,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將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EUETS)。如果航空業碳關稅獲得成功,歐盟或許將在外貿領域也逐步開始實行,這將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利潤造成嚴重影響,競爭力將不可避免地下降。
一直未做出減排承諾的美國也在碳關稅上興趣倍增。2009年,美國通過了征收進口產品的“邊界調節稅”法案,從2020年起開始實施“碳關稅”,對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
因此,強制性碳減排交易的啟動,不僅是我國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承擔國際減排責任的需要,對于推動我國經濟轉型也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各地在碳交易技術路徑、交易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一定探索。不過,在我國碳交易“熱潮”背后反映出來的問題不容忽視。在業務結構上,我國90%的CDM項目只能賣給國際買家,國內業務主要集中在自愿碳減排方面,占全球碳交易市場的比例也很小。
事實上,一個完整的碳市場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首先,要明確設置碳排放總量,然后對減排地區及減排行業的排放額進行合理分配,使碳排放配額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從而賦予碳資產交易的物質基礎。
目前,國內還沒有明確的減排配額體系,即使確定排放總量,技術手段也難以確保碳排放額的公平分配,在諸如碳交易標的物的確定、排放源的監測核查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其次,只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市場,才能給碳交易帶來較好的穩定性和流動性,進而才能實現碳交易發現價格、降低交易成本和規避風險的市場功能。
自2008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三大環境交易所之后,杭州、武漢、大連、廣州等城市紛紛跟進。據悉,全國還有多家碳交易所在建或列入當地政府規劃,遍及全國各區域、各省市,甚至到區縣。從實際效果來看,碳排放交易所大多并無實質性業務,只有一些零星的交易,沒有形成規模。當地政府考慮更多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致使碳交易市場制度缺失、市場失序、產品混亂,當前碳交易機構亟待規范。據報道,號稱中國第一家主營二氧化碳交易的碳交所――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碳交易所現已關門。
同時,市場交易主體嚴重缺失。目前眾多企業對碳交易還沒有形成概念,也不知道該怎么交易。盡管也有部分企業投身自愿減排行列,比如,方興地產今年3月通過北京環境交易所購買自愿碳減排量,這也是中國第一筆基于“熊貓標準”的碳排放交易。不過,自愿減排的企業并非主流。在碳排放難題集中的鋼鐵、化工、冶金、建筑等領域,碳排放大戶鮮有去交易所進行碳交易。
第三,為確保碳交易產品減排量的真實可信,需要獨立第三方的科學核證。在國內信用體系缺失的背景下,如何計算企業可出售的碳減排量,第三方市場化的鑒定機構如何形成也是個大問題。
碳排放權配額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環保大旗的背后是各利益方的激烈博弈,這也意味著碳交易市場的建立與完善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文章來源:【中國廚房設備網】使用互聯網資源,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